1971年,毛主席让李德生秘密调动一个师到北京,他的目的是什么?
发布日期:2025-04-13 12:02 点击次数:106
【前言】
新中国成立初期,共授予了1300多位将领少将军衔。在这批少将中,仅有四人后来进入了中央政治局。李德生是其中第一个进入政治局的,他在1973年召开的第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德生的仕途发展速度之快,简直就像坐了火箭一样。
李德生从小家境贫寒,老家在河南新县。他14岁就加入了红军,一路从长征打到朝鲜战争,在战场上历经生死考验。解放战争刚开始时,他还只是个团长,后来得到毛主席的赏识,职位不断提升,最终成为正国级领导人。作为开国将军,他是首位担任党中央副主席的人。他的人生经历虽然看似普通,却充满了非凡的意义。
1971年的一天,李德生意外接到中央的来电。毛泽东主席悄悄安排他调动一个师的兵力前往北京。这一举动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意图?同时,毛泽东与李德生之间又有着怎样深厚的交情?
【你到北京军区去,担任司令员”】
1970年11月18日,李德生向中央政治局申请休假,返回安徽进行1970年工作的回顾和总结,同时安排1971年的工作计划,并筹备安徽省第三届党代会的召开。在安徽期间,他频繁召开座谈会,深入多个地区和单位进行工作检查,整个行程持续了一个多月,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
12月19日,李德生突然收到中央办公厅的消息,让他马上赶回北京,主席有事找他。他清楚,就算人在北京,毛主席一叫也得准时去。不过,如果是请假在外地工作的政治局委员,平时的政治局会议通常可以不用参加。
这次出门,我是经过批准的。接到通知要我去安徽,事情显然不简单。李德生立即向省委核心小组副组长、省革委会副主任宋佩璋汇报了工作安排。随后在12月20日,他乘坐空军专机紧急返回了北京。
李德生刚下飞机,就马不停蹄地赶往中南海游泳池,那里是毛主席的住所。
毛主席见到李德生时,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情,随即开口询问:
“你到家了,你们安徽那边现在情况如何?”
李德生不清楚毛主席为何专门召他回来,具体要讨论什么话题,应该不是关于安徽的事情吧,他简短地报告说:
目前来看,安徽今年粮食肯定能大丰收,产量比去年还要高,工厂的生产情况也挺好。全省各级党组织差不多都恢复正常了,我们正在准备召开全省的党代表大会。
果然,毛主席没有继续亲吻,而是严肃地说道:
我和恩来讨论后,决定让你去北京军区,担任司令员的职务。
毛主席安排李德生去北京军区任职,这体现了对他的器重。之前毛主席选李德生到中央工作,也不是仅仅因为他在"三支两军"中的表现,更不是光看书面材料就做出的决定。
他通过多种途径深入调查,多次亲自接触,全面掌握李德生的背景、年纪、健康状况、文化水平等各方面信息,甚至从更广泛的角度进行考量。毛主席后来直接对李德生说,我对你的了解不仅限于南京军区,而是综合了多方面的信息。
谁是李德生?
李德生同样获得了认可。
我觉得安徽的工作干得挺好,之前不是专门表扬了他们在芜湖的改革吗?芜湖那边确实做得挺出色。要知道,芜湖的情况原本挺棘手的。
1969年4月,在党的第九届一中全会期间,毛主席与李德生进行了第二次交谈。当时,年过七旬的毛主席得知李德生才53岁,正值精力充沛的年纪,不禁多次感叹,反复念叨着这个年龄差距。
“唉,已经五十三岁了,五十三岁啊!”
这次李德生完全没有预料到,他一直觉得自己的职位太多,压力太大。刚到北京时,他曾提出希望能减少一些兼任的职务,那时毛主席回应说:
无论是谁,包括安徽的和南京的,都不能例外,全都不能免。
谈到工作压力时,毛主席经常给他打气,没想到这次居然要他接手北京军区司令员的职位。李德生觉得这个岗位责任重大,要是干得不好,可能会给党的事业造成不利影响。
但毛主席心意已决,改变他的决定绝非易事,李德生知道再提反对意见已不合适,于是向毛主席提出了建议:
领导,北京军区的担子不轻,我会尽全力完成好。不过,总政治部那边的工作,我还需要继续负责吗?
李德生琢磨着,要是不插手总政治部的事务,那他就只算挂了个虚职。
没想到毛主席这样回应:
管肯定要管!不过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北京军区这边,真正扎根在北京军区,统筹管理的工作不能丢。总政治部那边不是还有副主任在吗?
毛主席鼓励李德生说:
担任北京军区司令这个职位,必须对北京和华北地区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有深入的认识和掌握。
【毛主席让李德生调一个师进驻北京市郊】
李德生刚上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就赶上了华北会议。当时他敏锐地察觉到,形势正变得越来越紧张,似乎一场大的变动即将到来。
1971年8月15日,毛主席乘坐专列从北京出发,前往中南和华东地区进行考察。这是他自1970年9月从庐山返回北京后,时隔近一年再次离开首都外出。
9月12日中午,毛主席乘坐的专列到达了北京丰台站。在他外出这段时间里,根据中央的安排,李德生带领中共中央代表团,从8月14日到9月3日,先后访问了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
这次出访的背景是,我们党正努力打破我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局面,积极推动与各国的友好往来。李德生通过多次参与政治局会议,深深感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处理国际事务上。
李德生这次出国访问,主要是为了增进与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的友好关系,同时向对方阐述我国的外交方针。他在带领中共中央代表团完成对这两个国家的访问后,于9月3日返回北京。回国后,他立即投入到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中。从11日开始,他又参加了政治局会议,参与对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的修改工作。
那时候中央已经定好,计划在国庆节之前召开三中全会,国庆节之后紧接着召开四届人大。时间非常紧迫,所有准备工作都排得满满当当,非常紧张。
9月12日快到中午时,李德生在家中接到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耀祠从天津打来的电话,让他务必在中午12点前赶到丰台车站。通常,中央办公厅的通知都是由秘书处直接联系,会详细说明活动的时间、地点、具体内容以及需要携带的文件。
这次开会通知跟往常一样,啥都没说,只说很急很重要。为了保密,具体要干啥事都没透露,搞得神神秘秘的。
李德生接到消息,简单吃了点饭就赶到了丰台车站。到了那儿,他发现中央警卫团已经做好了安全部署。没过多久,纪登奎、北京市委书记吴德以及北京卫戍区司令员五忠也陆续到达了现场。
在丰台站,毛主席的火车慢慢驶入专用轨道,稳稳停下。李德生心里纳闷:往常主席外出归来,很少选在中午抵达,也很少在丰台站停车,这次怎么破例了呢?
李德生他们一上车,就瞧见毛主席笑呵呵的,气色不错,显得特别镇定。等大伙儿都坐好了,毛主席不慌不忙地点了根烟,慢悠悠地向李德生问道:
这趟去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的旅行感觉如何?
李德生回应道:
他们对中国态度不错,自己国家的政局也挺平稳。
简单聊了几句后,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在一片笑声中,毛主席开始进入正题。他首先回顾了党的历史,接着又详细分析了庐山会议的情况。李德生对毛主席这种独特的谈话方式已经很熟悉了。
他总爱从轻松的话题聊起,让气氛变得自在,好让大家更专注听他讲重点。李德生的思路,随着毛主席的话语,渐渐深入到我们党的过去和现在,进入毛主席的思考和见解中。
我们聊了将近一个钟头,四位同志安静地聆听,仔细地做着笔记。聊完后,主席特意让李德生留下,认真地告诉他,要他从三十八军抽调一个师,部署到北京北边的南口地区。
眼前的情形让李德生感到如同执行作战任务般严肃认真。他心里明白,毛主席的决定关系到整个斗争形势,意义重大。
李德生离开毛主席的专列后,马上和纪登奎一起乘车赶往西山的北京军区机关。当天,他让作战值班室迅速通知陈先瑞政委等几位重要领导到值班室集合,大家共同商讨并安排调动三十八军一个师紧急进京的任务。
李德生离开北京军区后,马不停蹄地赶往人民大会堂,参加早就安排好的中央政治局会议。
1988年,李德生荣获上将军衔,这位矿工出身的英雄,凭借非凡的胆识改变了人们对军人的固有印象,在中原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尤其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他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的人生轨迹看似平凡,却在关键时刻不断突破,越走越精彩!